2024年04月29日
微信

第七届中美欧宗教学研讨班人民大学举办 众学者强调人类需要宗教信仰

作者: 秦思宇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0年08月11日 18:08 |
播放
7月28日至8月6日,为期10天的第七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宗教学者及学生齐聚一堂,探讨宗教话题。多位教授学者共同强调一个观点:在今天这个世俗化的时代中,人是宗教性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教授魏德东在个人博客上撰文记录了参加此次研讨班的几位代表性学者的分享。
 
人类不需要宗教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来自美国华盛顿市乔治敦大学宗教、和平与世界事务研究所的荷西·卡萨诺瓦(Jose Casanova)教授,是当今世界最活跃、最重要的宗教社会学家之一,作为本届研讨班的主讲,他用5个半天的时间、从全球化比较视野出发,为学员们分享了他对当代欧洲、美国及世界宗教现象的理论诠释。其中,他引用了罗伯特·贝拉的说法,认为现代人同时包括3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模仿,由此产生音乐、舞蹈等艺术;二是神话,引出信仰与宗教;三是理性,孕育出科学与世俗社会。传统世俗化理论,认为在理性化、逻辑化之后,人类将不再需要宗教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马西沙教授也表示,“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需要宗教的。”
 
一位参加了此次研讨班旁听的学生回应说,“应该把宗教性作为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决定性质之一,这样宗教性可以看做是一个恒定量。”
 
现代化强化了人们的信仰基础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指出,现代化没有削弱,反而在一定条件下强化了人们的信仰基础。的确,从田野经验看,那些生活在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白领们,长期以来成为了基督教家庭教会的主体。
 
卡萨诺瓦教授在最后一讲,以“全球世俗化、全球宗教转型、全球神圣化”概括了他的理论思考。从全球视角看,现代化并不是单面的理性与世俗成长的过程,它同时包含着人类对神圣事务的追求,以及因变动而引起的剧烈的宗教转型。在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中,人们的宗教信仰型态会有变化,但人们的宗教信仰本性一直存在。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