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微信

牧养成中国教会最大挑战 牧者探讨家庭小组模式

作者: 秦思宇 | 来源:《麦种》期刊 | 2010年06月22日 14:59 |
播放

“传福音”、“牧养”、“教导”是教会事工的铁三角。中国教会在经历过30年的爆炸性成长后,“传福音”方面有了很大发展。近日有着丰富牧养经验的华人牧者庄祖坤于《麦种》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目前中国教会最大的弱点就是“牧养”和“教导”,其中“牧养关怀”更需重视和提高。

家庭牧养模式需改弦易辙


他在文章中指出,中国教会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在牧养方面。其中主要的因素在于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过去农业社会时期的牧养模式已经不可行,因为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特性有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口流动性由低变高、群体关系由高变低、代沟越来越明显等方面。


因此,作者提出,迈入21世纪时,中国的城市教会要继续发展壮大,必须在牧养事工上改弦易辙。接着他又发出提问,中国教会是否要完全抛弃过去的家庭教会运作模式呢?并非如此,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教会模式不仅是圣经的模式,也是世界各地教会经过反省后,回头来开始考虑采用的模式。


他说,初期的耶路撒冷教会也是采用家庭教会的方式,而且过去中国教会(特别在文革刚结束时),之所以能在压力和困难之下成长,也是因为中国的家庭教会,与耶路撒冷教会的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
 

所以,不是因此要放弃以家庭为单位的牧养方式,而是要针对现代都市化社会的特性,重新设计以家庭为单位的牧养策略。


各种教会“小组事工”的模式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过去很多小组事工成功的模式,如奋兴布道家约翰卫斯理,他在各地成立了许多十个人左右的“班”,并设立班长,定期考核班员的品行及灵修生活;1950-65年代,台湾的聚会所在李常受的组织下,推动“福、家、排、区”的教会结构;北美华人教会流行一种“查经班”的模式;在美国一些超大型教会中开始的以牧养关怀为主的小组聚会。
 

牧养关怀导向的小组最符合目前中国教会的需要


以上四种小组事工中,作者推荐“以牧养关怀为主的小组聚会”模式,因为它更加适合中国目前教会及政治的现况与氛围。


这种方式即以牧养关怀导向的家庭小组,来建构一个教会的关怀网,可以达到最佳的人力资源运用及关怀效果。因为过去传统的牧养方式,每个传道人得面对数以百计的羊群,往往疲于奔命。传道人好像是“牧羊犬”,而不是“牧羊人”。这种以家庭小组所建立的关怀网,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医疗网络”很相似。


接着,他还根据自己的牧养经验,提出家庭小组的4个运作要点:
1.已经成家的信徒,应该尽量纳入家庭小组,以达到关怀的目的。
2.小组成员以同地区、年龄层相近者为主,期望建立长期、有深度的肢体关系。
3.小组聚会内容,应该包含圣经信息回应、生活见证及彼此代祷。
4.家庭小组要与成人主日学及其它福音事工配搭。


在文章最后,作者呼吁中国教会要关注牧养关怀事工,发掘教会中有关怀恩赐的人(特别是姊妹们),来参与家庭小组的牧养关怀事工,将教会的爱心之网补得更加牢靠,保证教会稳健地发展。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