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1日
微信

岛子教授于香港基督教文化节圣水墨展开幕式致辞(全文)

作者: 岛子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3月28日 08:02 |
播放

尊敬的第五届崇基督基督教文化节筹委会、筹委会主席伍渭文校牧,尊敬的文学院、崇基学院院长梁元生教授,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老师和同学,主内弟兄姊妹,平安!

有幸从北京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参加第五届崇基督基督教文化节,并首次举办以“挽歌与赞美诗”为题的圣水墨展,首先要感谢上主的使用,赐予我如此隆重、圣洁的事工;同时感谢筹委会主席伍渭文牧师的诚挚邀请和他无微不至的主内弟兄之爱;也要感谢筹委会和策展小组自去年12月以来,从北京至香港的辛勤工作,感谢黄少辉弟兄的慷慨捐助,没有黄弟兄在基督里的力上加力,本展览难以想象。

我虽首次来香港在崇基举办个展,却油然产生出一种归家感,从受到邀请的那一刻起,这种感受就一直非常强烈。想来,这感受的缘由要从两个层面来说起:第一层面,我个人的灵命和作品犹如长在溪水边的长青大树上的一根枝叶,这枝叶尽管卑微、苦寒,风雨飘摇中或许看起来形影孤立,但上主给我信心,使其生机勃发,协同众多茂密的枝叶,同心相契,按时结出属灵的果子。另一层面,教会大学在中国现代教育历史上奠定了教育科学和属灵牧养的基础,但后者自1950年代在中国大陆断裂了,而在香港、在中文大学,神的恩典如期临到,使我们能够见证祂在神州的不息的爱与救赎,如同耶路撒冷的一道“哭墙”,拢聚于挽歌与赞美,祈愿与颂赞,这正是我的“盼望”所在,也是本届文化节主题之彰显。是时候了。神州可以在王权和人欲上崛起,但不可能在王权和人欲上稳固;神州只能稳固在一种神圣性根基上。在此,为表达我的敬意和铭谢,经过虔诚祷告,本人自愿捐赠作品《哭墙》和《窄门》给崇基学院;并捐献《好牧人》给崇基学院校牧。

感谢圣灵的引导,我把本次展览看作是依傍十字架、高举基督、荣耀主、为主作见证的圣工。当我们依凭着信,把神和一切属灵的愿景纳入内在生命时,自然会产生出一种的感悟,这个感悟就是信徒的盼望。如经上所言:“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人中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你们这因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彼前一:3~5)。“那一位借着信,住在我们灵里的主是活的神,所以就产生了活的盼望;基督在我心里,成了荣耀的盼望”(西一:27)。

本展览展出我的圣水墨代表作品及最新作品四十余幅。关于何谓“圣水墨”,在此简要解释,它既是我的艺术理念,也是创作方法。“圣水墨”是圣言的实践,把上帝话语和神学思想可视化,给出一种合适的视像。“圣水墨”的英文翻译为“Saintism”,“Saint” 就是“圣”,而“Saintism”是特指自己从事的这样一种水墨创作。首先,圣水墨不是说创作者是一个圣者、一种自诩,或是代表自身就是一个圣徒,而是希望表达从圣言来的、受圣言启示和圣灵的引导所创作的一种水墨。

从2000年起,我开始思考如何将水墨这种传统媒介融入基督精神,透过不断读经、祷告;通过圣言,和个人得到的启悟、启发、启示来进行创作。一方面“圣水墨”是给属灵水墨的一个命名、概念;同时,亦尝试在中国艺术史上寻找它的源流。譬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教会大学辅仁大学美术系的艺术家,已开启了进路。如系主任陈路加,还有当时比较年轻的教师陆鸿年等。我在多年前就开始探究他们传世作品,但都是基于画册印刷品,一直到2011年夏天,在德国圣奥古斯丁修道院/神学院及汉学中心的博物馆里才看到真迹,这次考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圣水墨作品力图融合中西绘画的道统真传。多年前,作为圣艺术训练,我用水墨在宣纸上临摹过大量拜占庭圣像画、中世纪的基督教绘画以及古俄罗斯圣像画。近20年来,也一直都在研究现代艺术以来的各派艺术语言风格,如20世纪抽象性、表现性及观念性的绘画语言。在中国书画传统方面,用心多在中国文人画的尚意传统,也潜心披沥金石、碑刻、草书的书法传统。

水墨艺术的黑、白秉有形上的、超验的肃穆感、圣洁感,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而圣水墨能够寄予我们盼望的愿景、提炼苦难及救赎的意象、彰显主爱之光辉。此次展览题目为“挽歌与赞美诗”,挽歌——黑白韵章,悲哀、歌哭、安魂、悼亡,为殉道者、为圣女林昭,为苦难的无辜大地、为生命和思想的自由,也为前年逝世的母亲,基调是格里高利式的圣咏,主旨在于安慰心灵;赞美诗——金色和蓝色为主色调,是属灵的、透明透光、新天新地的圣洁色彩,赞美即盼望、感恩、爱、抒情与祈祷,我们因着信而得自由,而免于恐惧,免于被原罪诱惑。我就这样走过来,在一个生命更新、信仰坚固的过程中,用这样一种水墨来强化信念和坚持。

现代社会以来,由于神、人、自然三个关联维度的人为割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严重问题。如果我们能用属灵眼光来重新审视历史、社会、艺术、文化经验,再回到自己的创作中,就会全然不一样。“属灵的人看透万事”,作为基督徒艺术家和学者,我的写作、绘画、艺术、学术是一个“变血为墨”的过程。在基督里面,一切都是神的器皿,笔墨、艺术、艺术家,概莫能外。

信心加奉献,就等于盼望。

望扎根于信,在爱里结果。

愿与诸位共勉。

识于 “挽歌与赞美诗”展览开幕前夕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