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微信

存在主义是什么?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11月17日 20:52 |
播放

“尽管号称独树一帜和史无前例,但存在主义实际上代表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这是一种作为“关注你自身”的哲学实践。其关注焦点在于一种恰当的行为方式,而非一系列抽象的理论真理。由此,雅典将军拉凯在柏拉图的一部同名对话中承认,苏格拉底给他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的学说,而是其学说和其生活之间的和谐一致。苏格拉底本人在面临死亡判决时警告雅典法庭,他们将再也不容易找到像他那样教导他们把关注自身看作高于一切的人。”这是美国哲学家Thomas R.Flynn在其著作《存在主义简论》里在我看来对存在主义所做的最好解释。提到存在主义我们往往把它归结为哲学流派,深奥的哲学体系,晦涩的海德格尔与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以及标新立异的萨特,始终没有发现这一概念其实描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与我们当下的每个人都有关。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说《小王子》就是一部存在主义的著作。小王子意味着人们的本真的没有被大人规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很单纯,就像他生活的那个星球,只有一个猴面包树,两个火山,一棵玫瑰。而他后来所经历那些星球上住着的会计、点灯人、地理学家等等,全是一些失去本真状态的人,他们被工具化,地理学家只管按照标准记录,却不会出门看看大山大河,而点灯人则只管点灯熄灯,他们就像一部被程式化的机器一般。而那位遇见小王子的飞行员,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个画家,结果画了一幅蛇吞象,却被大人认为是帽子,只有小王子一眼认出了那是蛇吞象。而他画的一个盒子,并告诉小王子这里面有一只绵羊,小王子竟然真的相信了。这让人想到了耶稣与孩子的对话,“不要阻止他们”。

没错,存在主义正如那位哲学家所言它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关注自身,并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活动和存在。

存在是什么?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东西。一块石头,一只小猫都是存在。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空间里存在着。但是一块石头和一只小猫,并不能关注到自己的存在,他们当下的状态是一种结果,而不会有意识地去改变。在世界上这些存在者中,只有一个存在是能意识到自己的,那就是人自身。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意识,自己的生命,因此只有人才能感知存在的一切过程,并能左右甚至改变自己的存在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才将人视为精神在历史展开进程中的担纲者。

因此,围绕纷繁的存在,对他们的论述和把握有两种方向,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动态的。前者是本体论,后者是存在主义。这两者的论争贯穿了整个历史。

人不喜欢变化的动态,也不喜欢纷繁的个体,那样他们觉得无法把握世界。因此,哲学家们开始从纷繁的个体中,去掉他们自身独有的个性,而取其共性,也就是共相。这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把所有的事物归结为几种简单的范畴,所有的事物都可用这些范畴来说明。

而存在主义不同,他们不是去掉个性取其共相,而是直面每个存在的个性。在他们眼里,每个存在的个性是不可规约的,是不可说明的。他们不是因为某个共性而存在,不受某个规定制约,他们直面自我,也为自我负责。

这种哲学的论争焦点可以用一个问题来说明,那就是存在和本质的先后性。本体论者持本质先于存在。而存在主义者则持存在先于本质。

一台机器在出厂之前,它的功能和操作,以及将来用它生产什么的命运其实已经制定了,一台生产爆米花的机器不会被用来制作咖啡。这种机器在出厂之后,它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可以预见的,甚至他的寿命以及它可能出现的故障,都在说明书里说明了。它的本质先于它的存在,它的本质也决定了它的存在。具体到人,人应该怎样活,应该怎么完成这一生,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这些在一个人出生前就被规定,这就是本质先于存在的人生。

法利赛人眼里,人的存在不为别的,就是为遵守律法,保持自己的圣洁。律法在人出生之前就规定了人的一生,律法就是这个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在这种观念中,人是为律法设置的。律法成为人的本质,就像生产一台机器一样,生产之前已经写好了说明书。

但是有的人,在法利赛人眼里天生就是叛逆,他们不在乎律法,他们要反叛律法,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在安息日治病,在安息日掐麦穗,在安息日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他们自己不愿意被律法规定和定义,他们要按照自己内心的心灵和诚实生活。他们自己不是机器,而是能感知自我,规划自我的存在。他们更不是一个已经无法改变的结果,而是正在走向结果的过程。

这种论争在耶稣与法利赛人关于律法和安息日的斗争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斯多亚主义,中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近代哲学的黑格尔主义与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同样是这种论争的范畴。

存在主义关注当下,他们觉得在未来的自己有各种可能,他们把自己的本质放到未来,而不是提前束缚于某个定义中。正是因为此,他们才会在人生中经历困惑、痛苦、焦虑、喜悦等人生的状态。因为他们要独立自主地选择,独立自主地为自己负责。

也许当下的社会经济环境,人们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不断涌现的焦虑,才会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存在主义也许在当下会被更多的人接受,并引起思考。


欢迎透过邮箱与作者联系交流:lidaonansir@163.com



图片来源:lgon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