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微信

操纵还是真爱

作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10月24日 03:00 |
播放

著名儿童礼仪专家、教育专家蒋佩蓉针对父母教育孩子中所面临的“操纵”与“真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基督时报特蒙转载,希望带给读者造就。

我深深地记得母亲在我小时候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一直到现在都在影响我。那一次,母亲炒了一锅非常好吃的米粉,我没办法控制自己,一碗接着一碗不断地吃。当母亲叫我停止吃的时候,我继续恳求她让我再吃一小小碗。为了要我立刻停止,她告诉我,上个星期报纸报道隔壁村子有一个跟我年纪相近的女孩子,因为吃了太多米粉,肚子非常痛。她的家长叫了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可是到了医院后,医生来不及救她,她很快就死了。因为当医生开刀的时候,发现女孩子的肚子的米粉太多太细了,根本来不及清理。我一听到这个故事,马上就怕得停下来了,但是这个恐惧感从那时起就一直跟随我。到现在,每次我吃的太多,就不知不觉地联想起米粉的故事,继而引起的一股莫名的恐惧。虽然我现在已经知道这个故事没有科学根据,可是童年时听到的谎言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啊!

结婚后,当我生了孩子在父母的地下室做月子的时候,母亲不让我爬楼梯到楼上去拿东西。她又向我讲了一个故事。台湾农村有一个老婆婆,到田里做工都要提着她的子宫,因为她做月子时没有做好,不听话,爬楼梯了,所以子宫下垂,一直到现在都要到处提着她的子宫。那时,我笑出来了,也不愿意跟母亲争论,因为她强辩着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要是我不愿意相信我要自己承担后果。很明显,到了这个生命阶段,我的医学知识已经远远超越过她了(母亲虽然聪明,可是因为战争时代,没有办法上大学),我也看清了她是为了我好才采取这一个要我“听话”的招,她也习惯了使用这种“善良的谎言”要让我听她的话,可是她没有意识到,我到了成年一直都没有办法摆脱这些童年听到的“善良的谎言”造成的阴影。

在母亲的时代,她是一个公认的“厉害”的母亲,因为她培养出来的女儿都很乖,很听话。而且她总是心平气和地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我们的。如今,母亲也使用类似的招要教导我的孩子。上次孩子回去探访她的时候,孩子想要照顾她,给她捶背。她跟孩子讲了一个男孩因为捶背而把自己的手骨头都捶碎的故事。孩子回来以后充满了恐惧。母亲也打电话责备我们让孩子为我们捶背,妨碍他骨头的发育。我们理解她心疼孩子的心,也感谢了她的提醒。但是我们很科学地跟孩子一起研究这个问题,让他们了解正确的捶背姿势与方法不会伤害他骨头的发育,也没有可能会因此而把骨头全部捶碎。

今天早上有一个朋友打电话来咨询我,他很怕孩子的情况会恶化。整个暑假,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他们顾虑特别多,怕东怕西,警告孩子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孩子也好像比较听话了,而且懂事了,因为老人家都不需要发脾气就能够跟孩子讲理,让他听话。不久前,为了要锻炼孩子的独立,全家决定送孩子去参加一个十天过夜的夏令营。他们跟儿子商量好了,但是孩子从去第一天起就天天打电话回家,大哭,诉苦,威胁,求着要回家,因为他不适应。当家长们劝他要坚持时,他就耍赖、翻脸,不听话。到最后,为了要让孩子完成最后几天的训练,爷爷奶奶只好去夏令营,时时刻刻陪伴着孩子了。孩子从夏令营回来以后就跟家长说,他觉得家人都变了,都不能信任了,从此以后都没有办法开心起来了,想自杀了。本来是一个很快乐的经历,怎么会成这样子呢?为什么别的孩子有办法适应,而自己的儿子怎么会受到如此严重的伤害呢?我认识这个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用心,都是用爱心来对待孩子的。当我听到这件事情以后,我就回想到了我母亲“善良的谎言”,还有她的各种高招。我也回想起我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扭转点。

有一次,我儿子要我给他买一个东西,我拒绝了。他开始用发脾气和让我内疚的语言来操纵我,让我忍不住想给他买这个东西。他跟我说,我最近总照顾弟弟,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感受不到我的爱。我明显感觉到他说这些话是要操纵我,所以我跟他说,第一、他要的东西是自己的欲望,不是需要的,而且我们没有预算要买这个东西。第二、他的情绪不是我的责任,他要为他自己的情绪负责任。第三、我下周会为了我对他忽略的行为做调整,来满足他对我合理的要求。他给我的回答唤醒了我,让我下定决心要拒绝使用情绪或操纵方法来让孩子听话:“妈妈,有时候你要我顺服,也是跟我讲一些难过的话让我感觉内疚。我说这些话就是跟你用一样的方法来达到我的目的啊!”

原来,我们一些从上一代学来的“管用招”都是依靠使用负面的情绪来影响或操纵对方的反应与行为,不是利用逻辑思维方式让孩子自己体验自然后果来训练他们的内心动机。因此,虽然眼前产生了很神奇的听话表现,证明了我们是“教导高手”,但是我们传递下去的不是孩子从内心发出的主动,而是担忧一切,恐惧一切的心态,孩子因此没有勇气面对新的挑战或遇到挫折跌倒以后继续往前走。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慢慢长大也会不知不觉地使用同样的“招”来训练我们“听话”。这位去夏令营的孩子成功地使用了他的“招”让爷爷奶奶不得不顺着他的欲望,去夏令营陪伴他。

要是我们用恐惧、担忧、负面情绪或内疚的语气来教导与操纵孩子,常常把“安全”挂在嘴边,我们的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招”来“管教”我们。要是我们用情绪来强迫孩子做我们要他们去做的事,他们以后也会用情绪来强迫我们去做他们要我们做的事情。这样,双方就是凭着看眼色,以及使用越来越戏剧化或强烈的情绪来“强迫”对方。这种状态在英文称为 “enmeshment”,或是互相纠缠。最终的结果是两代无法健康地分离(co-dependence),下一代不能独立成长、跟同辈的朋友与配偶结合、自己建立健康的新家庭体系和有健康的界限。从心理学的定义来看,在“enmeshed relationship”(纠缠关系)里存在的我,因为你要控制我,让我听你话,所以就把我的快乐的责任也归在你的身上。因此,我不需要为我自己的照顾与快乐而负责任,也给了我权力来把在我身上发生的所有的差错都怪在你身上。虽然看起来挺“完美”的,有爱心的,但是生活在一个纠缠关系里面的人是越来越痛苦的,因为他们被对方的爱捆绑了。我在此举两个例子。

1.有好几个家长很绝望地问我如何处理他们初中的孩子的各种问题。因为升学压力太大,家长在孩子小学期间就给孩子过多压力要他们认真学习。通常他们使用的方法是使用负面的情绪(比如焦虑、愤怒或眼泪),让孩子感觉家长的情绪是自己的责任。到了初中,孩子因为学习没有什么成就,没有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与信心,厌学了,没有内在的动力学习,就放弃了自己,拒绝上学,整天待在家里。要是家长要求孩子去学校,孩子就大发脾气,威胁要自杀。因此,家长们不敢提出任何要求,而孩子也待在家里几年,看漫画书、电视、玩游戏,不做家事。家长已经成为孩子自杀威胁的奴仆了。

2.一个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已经待在家里几年了,等待家长为他安排工作或对象。当周围的朋友问他为什么自己不去为自己的未来打算时,孩子的回答是:“反正人家介绍什么朋友他们都不满意,到了什么单位他们也觉得我太吃苦了,我也做不了主,就让他们包办了。他们看好什么,我就顺从,就没事了。反正都是他们要决定的。”我在北美也开始看到用这种方式过活的40多岁未婚、未就业者,他们还跟父母一起住。每次父母要强迫孩子出去找工作或找朋友,他们就用情绪化的语言来把责任全部怪到父母以前过度强式控制的行为上,让父母无可奈何,不知道这种情感上的纠缠与互相折磨要什么时候才能解脱。

相反地,通过努力来把握合理的界限,虽然开始感觉非常冷漠,甚至残酷,但是每个人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快乐、情绪甚至错误的决定来负责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后果。通过自己的错误与跌倒来学习,成长与改进,然后就有权力主动地把无条件的爱与恩典给于对方,能够使双方都获得自由。西方社会是一个讲法治的社会,有时候会让我们感觉很没有人情味。比如,家长们通常会跟孩子说,18岁以后就要离开家,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了,父母以后也没有义务帮助孩子生活上的需要了。这种话让我们东方社会长大的孩子听起来很反感,觉得这种家长太冷漠了。但是,这是因为西方的家庭体系是用规则与相配的后果说话,是一个法律制度的体系。虽然感觉起来没有人情,但是很客观,避免了情感上的纠缠。我也相信,在一个有爱的西方家庭里,要是成人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还是能够得到的,但是家长为了要孩子建立健康的界限会把条件讲清楚,让孩子们能够独立生活。东方社会讲人情(比如“欠人情债”),人情味比较浓厚,但是很容易陷入一个没有界限的纠缠,让孩子无法成熟分离,建立健康的成人界限,然后为自己与为他人负责任。这种纠缠常常是从小时候“善良的谎言”而开始的。但愿家长们能够谨慎地把握自己教导孩子的风格,不要让自己过度的爱陷入互相的捆绑,而尽量让自己使用诚实的规则与原则的约束来互相解放,让三代都能够更自由地独立与成长。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