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那段不该遗忘的历史:中国的小脚女人和教会

作者: 王政民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5月23日 19:19 |
播放

编者按:

人类渴望美。可是往往美会被误用甚至成为欺凌的工具。中国历史上曾经盛行数百年之久的缠足文化,就是这种糟粕的体现。从宋朝直至晚清,这一男权社会的渣滓成为汉族社会的主流。因为裹脚甚至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女人不得附庸在男人的膀臂之下,不然无法生存。女子在最天真的年纪,母亲就开始把你按到床上,用布条把你的脚紧紧地裹起来,虽然你撕心裂肺的痛疼,但是母亲高诉你,如果不裹脚就不是女人,就要被人唾弃,将来找不到婆家,会被哥哥们赶出家门而饿死,于是你在父母的强制下,忍着脚弓不断断裂的疼痛长大,在这期间,你无法走路,只能坐在屋中,当你的脚好了以后,你不能稳稳地走路了,只能慢慢的走……

近代知识分子范祎曾痛斥过封建礼教对女子才能的压抑:“综中国女子之生平,贞节外无节操,服从外无高行,柔顺外无美德,间有天资明敏不能淹没者,或溢为诗词字画等技,则儒者犹正襟危坐而讥曰:此非女子之本分也!吁,可悲矣。”他哀叹中国女子的地位低下,“上焉者为花为鸟供人之玩弄,下焉者为牛为马以给人之驱遣。而又有缠足之恶习,残戕形体,俾成无用之废物。

19世纪,许多新教传教士来华后,看到这一残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习俗时不禁愕然,而背后那种把女性当作附庸的心理才是原因,并看到唯有让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接受教育才是改变现实的出路。因此,大力兴起女子教育,并大声疾呼废除裹脚制度。1907年,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终于等到清政府的承认。
这段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汉族女人,没有自古以来就裹小脚的习惯和传统,在儒家文化里也没有要求,但满清以来,裹小脚成为了汉族的文化自信。清军入关以后,要求男人像满洲族那样,留辫子,汉族人觉得受到了屈辱,丧失了民族特性,亡国亡种。满族女人不裹小脚,清军入关后,政府提倡女人放足,解放双脚。但汉族女人坚持裹小脚,这就是所谓男降女不降。


晚清传教士拍摄福建当地的女性。(图:资料图片)

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损伤,这是儒家的教诲,但把脚上骨头折磨一下,儒家也能认可,说明儒家变通随意,但儒家自己不认为是变通随意。1850年代,宣教士进入中国,其中以美国南部的宣教视为最多,他们经历了内战,站在南部种植园价值观之上,来到中国,觉得女人怎么可以裹小脚,不能干活不说,肉体也疼痛,关键是根本没一丝美感。

1858年,倪维思夫妇来到烟台,找到了一个破旧的观音庙,装修了一下做了教堂,接下来就是开始传福音建立教会。美国总部不允许倪维思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要对倪维思进行宣教的过程管理,即要求人数的增长。而倪维思是有理想的人,他希望在山东,当成美国西进运动的一部分,在这里开发,把美国人移民过来,同时和中国人和睦相处,把山东乃至中国,建立成一个基督教的国度。所以,他刚到烟台,就把烟台的土壤水质地利人文研究了一个遍,并且用个小瓶子装了土壤,然后回家研究。最后从把美国苹果和烟台当地苹果进行改良嫁接,让烟台苹果远近闻名。

另一方面,倪维思需要尽快的让宣教成功量化考核能够达标,人数多起来,符合美国总部的过程管理。于是倪维思夫妇敏锐的发现,山东女人,地位低下,大部分是文盲,主要生活内容是缠足、养孩子、做家务,闲暇实践就妯娌间吵架,迷信,占卜。这些女人是传福音的最佳对象,于是倪维思创办了女子寄宿学校,发给学生生活补助。

当地女人,裹小脚,去教会不方便,而且为了和倪维思的另一个计划符合,这些女人应该接受园艺教育,去毓璜顶南山破倪维思购买的农场种植苹果、李、梨、葡萄和草莓,就跟黄乃裳在马来西亚建立福州农场一样。

倪维思妻子,开始做妇女工作,她告诉这些当地女人,上帝创造的是美好完整的,不能破损,而且身体是上帝的圣殿,裹小脚,就是把圣殿根基和柱子损坏了。于是山东女人听到后,对倪维思夫妇说,你们的圣经一定是女人写的,因为里面都是在替女人说话。我们本地的文化,都是贬低女性的。

儒家文化,建立在黄淮海区域,主要是注重群体的生活秩序,在家庭中,是女人要安静,服从丈夫,孵化妇道妻德,并且不惹是生非,不乱找男人,这样的话,男人在农耕时节,才能安心工作,而且农田的活,在当时女人是做不了的。女儿只负责生男孩,培养劳动力。把女人脚裹成小脚,最初是美学意义。一旦成了小脚,走路就很慢,可能有人人觉得就很好看,但美学意义来看,不能扯掉裹脚布,否则是很恐怖的,特别是女人年老时。

美国南方教会的传教士则希望解放双脚,鼓励中国女人穿平底鞋,或者高跟鞋,这样的话,能让女人地位提高。美国文化,特别是南方种植园文化里,乱世佳人里的郝思嘉,就是这类挽歌气质的代表。一旦宣教士把这个穿高跟鞋的意义讲明白了,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也就开始接受了。所以,解放双脚是自上而下的,是先从买办、贵族、官员和商人家庭内部开始的,先普及了高跟鞋,再普及平底鞋。

解放双脚,阻力不来自官方,而来自儒家士大夫的家国思想,认为这是民族特性,不仅局限于审美了,虽然这个民族特性来源时间并不是亘古。但至少在清朝时期,是女儿有别于满族大脚姑娘的自豪,当然这样想的都是男人,男人不考虑也无法对女人裹小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但宣教士很容易的找到了突破口,即在汉族名人里找到支持者,长老会找到了李鸿章,让李鸿章支持解放双脚,但李鸿章不敢明目张胆的支持,于是宣教士让李鸿章在一个扇子上写字,以后就在各个场所到处展示,以表示汉族官员的顶尖人物也是支持去裹脚布的。


晚清传教士创办的泉州教会女子学校饭堂 1895

英国的立德夫人和黄乃裳是解放女子双脚的最有力的促进者,特别是立德夫人,她穿着高跟鞋,出入各种场所来做呼吁。中国的进步人士很快的接受了高跟鞋,取消了裹脚布。因为在他们看来,高跟鞋更优雅。女人穿上高跟鞋,意味着不能干重活,只能脚步轻盈,说明是贵族,高贵。这就跟香烟软包的比硬包的贵,因为软包的是富人抽的,干活的工人不能抽,因为一放到口袋里就会弄皱。也比如奢侈品都不容易打理,很容易打理的就是大众货,女人高跟鞋昂贵的,一定是一划就破的上等牛皮做的,就如女人吹弹得破的皮肤更能说明这个女人高贵一样。

中国的知识人,觉得高跟鞋在不损伤女性身体的情况下,能体现女人的受尊敬,就接受了高跟鞋,开始同意撤掉裹脚布。不过,最下层的老百姓,最终全部抛开裹脚布还是在1949之后。之前无论政府和民间多么的呼吁和促进,都仅仅是在特定的阶层中,比如汉族官僚,汉族买办,教会弟兄姐妹之间。但1949之后,才彻底的告别了裹小脚!

但是我们能发现一点,美国南方种植园的背景下,比如美南浸信会来华的当时的宣教士,是主张女人通过穿高跟鞋来展示自身的美好精致,挽歌优雅。北方的如美北长老会,则直接说要解放双脚,让女人去工作,去学习,去干活,让女人进入社会来体现自己在分工社会里的价值。美国南北的价值观,在中国天足运动中也有所体现!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