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读莫言新作《等待摩西》有感:教会里扭曲的“敬虔”观念多残害人!

作者: 申羔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4月02日 08:46 |
播放

一切都很正常,只有我不正常。――《等待摩西》(原文可按此阅读)

此文写给所有的宗教徒和半宗教徒。为何这么说呢?有时我们总是有意的把基督徒和基督教徒区分开来,想区分出其中的不同。但是对于所有的基督教徒来说,在他们自己的心里,他们也是基督徒。所以,本文也送给所有的基督徒。

等待摩西一文真的让我感触很大,如果要问基督徒是什么样子,我觉得这篇小说所描写的简直就是最普遍、最常见到的基督徒众生相!

为什么让我有如此感触,因为小说里描写的人物形象,是那样的真实,就像是我所见过的某某教会里的某某大叔和大妈,小说里的故事如果挪到现实当中的教会里,或许根本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

柳彼得和马秀美这两个基督徒,他们两人都是受“基督教”的影响,前者忠诚为主,宁愿被批斗,被殴打也不改名字。孙子柳卫东原名柳摩西,“文革”初起时改成了现名,孙子建议自己改名,被柳彼得扇了两个耳光。在很多的基督徒眼中,柳彼得是一个忠诚为主的形象,甚至还有很多上帝的忠仆形象,都是这样在教会中设立起来的。现实教会中不也正是如此吗?

但是,这个“忠仆”的形象根本不正常!柳卫东失踪以后,柳彼得的孙媳妇、柳卫东的妻子马秀美的生活很是悲惨,靠捡破烂养活两个女儿。而柳彼得每天在街上吃着炉包喝着酒,马秀美和两个女儿在街上捡烂菜叶子馋得直流口水。旁边的人都看不过去,说:老柳,看看你那重孙女馋成什么样子了,你少吃一个,给她一个吃嘛。柳彼得却说:我不能够,她们正在承受该她们承受的苦难,然后才能享平安。如果一个基督徒读到小说的这部分,还读不出什么问题,那么这个基督徒就真的有问题。不但信仰有问题,连作为一个人都有问题。

柳彼得死后依然是教会里的得力见证,“他的爷爷柳彼得是我们东北乡最早的基督教徒,活了一百多岁无疾而终。教徒们常以柳彼得的健康长寿为榜样,劝说群众信教。”也就是说,虽然柳彼得对待自己的孙媳妇和重孙女冰冷异常,但在教会中依然是信徒中的楷模。这也是很多信徒和教会的真实写照,就如今的现实来讲,恐怕依然会有许多教会和信徒,把小说中柳彼得这类人物当作教会的荣耀,因为这正是现实教会的真实写照。

这不由得又让人联想起教会里的“爱”来。教会之中张口闭口之间都是爱来爱去,爱爱爱,神爱世人,爱人如己,彼此相爱,爱几乎是教会之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语,教会也自诩为是全社会甚至全世界最有爱心、最干净的一个群体。但是,教会却是很不懂爱、对爱心很麻木、很冰冷的一个群体。这是教会中所谓爱的实际境况。

我并不想说,所有的不好的教会,有问题,甚至问题很大的教会,都是一些宗教机构,里面没有真正的信仰。因为几乎所有的教会都以正统自居,那你就得承受正统的批判标准。当然我并不是针对自己的文字来说,说自己的文字正统,可以成为所谓的批判标准。我是感觉自己对于信仰来说几乎是还未入门,我是指着爱心来说。我想无论是不是基督徒,所有理智正常一点的人,都无法把小说中教会的这种评判“圣徒”的标准和方式称为有爱心。可是教会,一个几乎是以爱为中心的机构,对爱心的理解却如此的麻木和愚蠢。

就现实来讲,我们身边,这类经历过文革、逼迫、做监牢、被折磨的老一代信徒,恐怕不在少数。他们几乎都是被称为圣徒,而他们大多也都是教会的领头人,被教会中的信徒称颂为忠诚、爱主、为主受过苦的信仰前辈。我们的身边不乏小说中柳彼得这类的信徒。这样的老一代信徒,到现在为止,笔者还是不敢说他们有什么不好,因为即便他们身上有什么特质,那或许也是时代和生活环境所致。但是,对主忠诚、为主受苦,却对身边的人缺乏爱心,似乎是很多老一代信徒的共同特征。

我自己自从归信以来一直对这样老一代的信徒保持着尊敬,因为他们的信仰长者的身份。可初信之时,一位老信徒——同时也是教会的带领人、前辈——的做法,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并不是要控诉他们,只是对照小说中“柳彼得”的现象,举一下现实中的例子。当时某个教会要建堂,可是教会的资金不够,于是教会便组织讲道人到各个教会讲道募捐。可是轮到这位老人家讲道了,讲台上上站着的分明是一个催债者。就像每个信徒都欠了上帝的债务,而他是来逼债的,让每一个信徒为教会捐钱。在讲台上,他说话很是难听,充斥着让人难以忍受的暴力性语言。教会里的大妈们根本不敢抬头看他,每个人都神色压抑地低着头,就像是忍气吞声的杨白劳的样子。

聚会结束,我对一位同学说这位老者怎么这个样子,在教会侍奉几十年了,说话如此暴力刁钻。未料这位同学竟然面露困惑讶然的表情,没有说什么。我当时也有些困惑,到底是教会里就该这个样子,还是这个老传道做得过分。当然,如果当时的我看到《等待摩西》里“一切都很正常,只有我不正常。”这句话,我肯定也是会产生同样的不解和疑惑。因为教会就是这样一个不正常的环境,所有的正常,在这个环境里才都是不正常。

很多的老人,因为信主时间较长,受过逼迫,而被教会捧了起来。而笔者所见过的另一个传道,也是有着“为主忠心”、受过逼迫的美名,教会中敬重他的也不在少数,当时我也是其中一个。这位老前辈也是,对上帝忠诚,为主受过逼迫的美名在外,对教会里的信徒却并不像对上帝那样地热忱,好像只爱惜自己牧者的名份。是不是教会就应该存在信仰长者的这类角色?年轻人需要信仰上的长者或者是说智者的指引,也许这对年轻人,或者初入信仰者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毕竟我想大多数人在信仰上都有依赖性,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国民性或者“巨婴”的原因。这只是我的猜测,因为教会中似乎很需要“长者”的角色。

就柳彼得这个角色而言,他可以为了信仰受逼迫、挨批斗,却不能拥有信仰的实质和内涵,他对自己的孙媳妇和重孙女没有一点的怜恤之心,都因为当初自己的孙子批斗自己而产生的仇恨。这是柳彼得身上一个很鲜明的反差。假如,柳彼得为主受逼迫,事后又好好照顾自己孙媳妇和重孙女,很有爱心,他会不会成为教会中的楷模和圣人,被教会高举?肯定会的。但是他对自己的重孙女都没有怜悯之心,结果他还是成了教会的榜样和圣人。所以,这样的教会所认为的有好生命、是榜样、虔诚的好信徒,不是因为有爱心,而是因为他受过逼迫,为信仰受过苦!之所以把柳彼得捧为“圣徒”和“见证”,而无视他不合常理的绝情与冷漠,是因为教会根本已经扭曲了耶稣、上帝的形象,完全扭曲了耶稣舍弃自己生命的上帝之爱。

柳彼得对于马秀美的悲惨遭遇,没有一点怜恤之心,并且把自己内心的仇恨和由此产生的行为,冠上了信仰的名义。他说:她们正在承受该她们承受的苦难,然后才能享平安。他对马秀美母女的冰冷漠视,好像与他自己无关,而是因为上帝和信仰。这又是教会当中多么典型的一个现象,把一切和自己有关的都冠上上帝和信仰的名义,还莫须有地扯出一套教义来——多么的荒谬和荒唐!由此可见,柳彼得这个上帝忠诚的信徒、教会里的楷模,其实根本不懂信仰!可是他却被教会如此抬举,一生都被作为教会的见证和典范传讲。

柳彼得只是现实中被夸大例子,只是现实教会中,恐怕会有比柳彼得还要离谱的事情,至少这种盲目地哄抬柳彼得这类信徒的情况是比比皆是。是不是当今的教会之中,已经几乎失去了纯正的信仰。他们整天的宣讲耶稣基督,却完全失去了基督信仰的实质。如果是这样的教会,那么应该被信徒撇弃,因为真正的教会是要保持纯正的信仰、牧养信徒、引导上帝的子民的。如今,有多少现实里的教会,就像本篇小说里描写的一样,几乎沦为一处荒谬之地!信徒不走出来,撇弃这类的教会,还能做什么?这个样子的教会又能给信徒在信仰上带来什么样的指望呢!

可是相比于柳彼得,悲惨的马秀美同样是教会的圣徒榜样,小说最讽刺的地方就在于此。柳彼得麻木冰冷、毫无怜恤,几乎到了残酷的地步,依然被奉为教会的楷模见证。而马秀美是因为所谓得“爱”自己的丈夫摩西,承受了三十年的悲惨遭遇,同样被奉为教会的见证。可是两人却截然相反,一个冷漠冰冷,一个似乎爱地长长久久,他们两人却同时被教会高抬到了圣徒、虔诚、见证的高度。他们俩人真的拥有基督的生命和爱心吗?根本不是,起码柳彼得一个如此冷漠、毫无怜恤之人,爱心何来?谈何爱心?这样的教会要标榜信徒,完全不是按造基督的标准,而是按造有没有受过苦的标准。

截然相反的两个人同被捧为圣徒,是因为他们的经历,因为他们都吃过苦、因为他们都受过罪。他们被捧为圣徒不是因为拥有基督的生命和爱心,而是因为吃了苦头。这是当下现实教会里一种很病态的现象。甚至一个人的苦难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无论和信仰有多大关系,只要受苦,立刻就会变成敬虔的圣徒形象。这点在马秀美的身上表现得再清楚不过,如果把马秀美的信仰背景挪去,一个女人苦等自己的丈夫三十年,你可以说她愚,你可以说她傻,也可以说她痴情,但充其量马秀美只是一个寒窑等夫十八载的王宝钏,一个在封建社会失去独立人格和尊严的封建妇女,一个把自己定义为男人附属物品的封建女人。可是只是因为马秀美信了耶稣,就被奉为了虔诚的圣徒!不管她做了什么,为何而做,是否是出于环境造成的自身愚昧而做。因为马秀美每次做礼拜,都热泪横流,失声痛哭。她跪在耶稣基督画像前,往胸口画着十字,嘴唇翕动着,嘴里念叨着:“主啊,保佑他吧,保佑这个迷途的羔羊吧……”

马秀美的祷告,就是她和王宝钏的唯一区别之处,只可惜王宝钏没有信耶稣,否则在教会中也会跑都跑不掉的,被教会带上一个择不干净的“圣徒”称号。

然而这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今天有基督徒看完这篇小说后,可劲地夸赞马秀美虔诚,爱柳卫东爱得至死不渝。这真的是好愚蠢,愚蠢得可怕!真的是信仰的力量使马秀美变成了王宝钏吗?那王宝钏又是因为谁、出于什么力量可以苦守寒窑?为什么要拿一个封建女性的形象,来毒害如今教会之中女性的心灵?如果马秀美这么病态的等候都能被当作一种敬虔的表现,教会的属灵观念已经变态到了何等程度!其实马秀美之所以被捧为虔诚的榜样,也不是因为她三十年的等待,而是因为她受的苦。试想,如果马秀美家庭条件优越,经济充足,是一个富足的富婆,等待了自己丈夫三十年。每日的生活都是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她还会不会被当成一个敬虔的形象?不会,因为生活太滋润了,日子不够苦。只有苦的人才会被称为圣徒,越是悲苦,就越会被称为圣徒。

正是因为教会这种错误的属灵观,害了马秀美,才让马秀美开始死等柳卫东三十年,把敬虔定义为“受苦”,认为受苦才是敬虔,这完全是中国的封建思想和教会错谬属灵观的结合。其实她并不是在等柳卫东,而是为了使自己那颗在教会里,被病态属灵观念毒害的心得到满足。

就像她的寻人启示一样,说是寻人启事,其实是她请人写给丈夫的一封信:卫东,孩子他爹,你在哪里?见到这封信,你就回来吧,一转眼你走了快三十年了,咱的外孙盼盼都上小学三年级了,可他连姥爷的面还没见过呢。卫东,回来吧,即便你真的在外边又成了家我也不恨你,这个家永远是你的……我把家里的电话和女儿的手机都写在这里,你不愿理我,就跟女儿联系吧……

这封信看似满含深情,让人很是感动,可是细细读一下,信里都是什么呀!她思念柳卫东吗?不思念,回来就可以,哪怕与自己女儿联系,不与自己联系都可以。——无法理解这个逻辑。她爱柳卫东吗?不爱,被抛弃我也不恨你。就算你在外成了家,我也不恨你,我和这个家也是你的——毫无尊严,毫无底线!你把女儿和我抛弃,女儿受尽了悲惨与痛苦,女儿恨你,不认你这个爹,我也不恨你。马秀美完全不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当回事,她自己完全和柳卫东一样。柳卫东是只顾自己,不顾女儿和马秀美,马秀美只顾自己那颗受虐狂一样的心,也不顾女儿。这样一看,马秀美和柳卫东完全没区别!可是,她却是教会中的一个圣徒。

马秀美的形象,完全是一个封建社会里的封建女性形象,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最基本的尊严,请求男人回来,却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庭,而像物品一样为自己寻找一个归属,甚至不维护自己女儿,无视两个女儿的惨痛牺牲,把自己当成男人的附属物品,把自己的女儿也当成男人的附属品,也不管自己的女儿是否甘心。就这样的一个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女性,一个被错误的属灵观念毒害的女性,竟然成了教会信徒公认的“敬虔”的榜样!更离谱的是,不只是在小说里,就连有的弟兄姊妹读了这篇小说,仍然一眼可以从小说里认出里面的马秀美是一个敬虔之人,真是讽刺得很!

而更可怕的说法,是把马秀美的爱,和基督的爱混为一谈,相提并论。是呀!马秀美的爱多像教会流传的“督的爱”呀!柳卫东一无是处,抛妻弃女,无情无义,可马秀美依然爱着他,苦苦等待,等了三十年。就像基督一样,基督爱着一无是处、满身罪孽、饮罪恶如水的我们,依然不放弃我们。天哪!是啊,两者是何其地相似!把马秀美的“爱”和基督的爱混为一谈,傻傻分不清楚,想想就觉得无比的恐怖。可是现实里的教会不正是如此吗!把马秀美这样子的人,当成了敬虔的见证,把这种污浊的受苦情节,当成是基督爱的化身。就连今天的基督徒读者,也是一眼认出了马秀美这个敬虔之人!甚至把马秀美这种变态的爱,当成了基督之爱的最高体现形式!现实真是远比小说更加荒谬。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不是吗?马秀美的爱不就是基督之爱的彰显吗?马秀美等了摩西柳卫东三十年,矢志不渝,就像耶稣爱我们,不撇弃我们。柳卫东那样的无情差劲,没有一点责任心,满口谎言,就像基督爱着满身罪恶的我们。耶稣被赤身裸体地挂在十字架上,受尽耻辱,马秀美也爱柳卫东爱地毫无尊严。马秀美不正是彰显的基督之爱吗?这种说法真是让人驳无可驳。

如过有人认为马秀美是敬虔之人,为主受苦,把她的爱当成是基督之爱的彰显,把马秀美当做敬虔的圣徒看待,我只能说这人和马秀美一样的病态,丝毫不懂耶稣之爱,已经被教会中这种病态的属灵观扭曲了心灵。而会把小说里的柳彼得当作圣徒的人是毫无怜恤之心的律法主义者,他们心中的是冰冷扭曲的律法主义,止住了自己人性当中该有的怜恤之情。

小说中还有一个“我”的外甥,提起敬虔的马秀美就感动的眼眶湿润,好像是一个信徒中的吃瓜群众,我想教会中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人,至少笔者自己以前就是这样的,别人说某人敬虔,我也会觉的别人敬虔,别人被某件事感动,自己也跟着感动,其实对信仰还是十分的懵懂,依然在教会的错误的属灵观念当中。

如果有人从小说中只看到了柳卫东,只看到了马柳卫东的狡猾和不负责任,而认为小说中的这些基督徒毫无问题,只能说明自己的信仰和这些主角们的信仰是一样的,是一样愚蠢的。这正是这篇小说所要讽刺的。

小说以《等待摩西》为名真是寓意深刻,因为“摩西”最后终于回来了,马秀美也结束了她悲惨的等待生活。就像是以色列人出了埃及,经历了严峻的旷野生活,最后进入了迦南美地。

这也正印证了柳彼得的话,他们只有受尽了他们当受的苦,才能得享平安。柳卫东又改名叫了摩西,这个浪子也终于回来了,并且还好像参加了教会的侍奉,“我”去到马秀美家的时候,摩西正在和教会里的同工商量事情。

马秀美也变了样子,身体发福,面色红润,新染过的头发黑得有点妖气,眼睛里闪烁着的是幸福女人的光芒。

一切都很正常!正常得不合常理。这平静的正常之下,隐藏了多少的扭曲和污浊。

教会的扭曲的敬虔观念,把信徒囚禁在那种“受苦”情节里不能自拔,就像是以色列人被困在受苦为奴的埃及,教会还在等待着摩西把她从埃及为奴之地中带领出来。

编辑:姚颂恕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