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微信

父母教育孩子时应当引以为戒的6个点

作者: 沈寻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4月26日 18:08 |
播放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同,有的孩子很懂礼貌,见到人就打招呼,但有的孩子就会比较调皮不懂事,会欺负其他的小孩;有的孩子积极、开朗,有的孩子做事却总是拖拖拉拉。似乎都是同一个年龄层次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曾有儿童心理学家指出,除去一些特殊原因外,孩子们的智力都是相当的。因此在智力上引发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差距从何而来?该心理学家指出,后天的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差距。

因此,家庭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家长常常会面临以下几种错误的教育方式,需要引以为戒:

一、无原则的一味妥协

孩子太小时会不懂得什么叫“节制”,常常只是会因为“想要”就会通过各样的手段来向家长索取,或者撒娇、或者哭闹。有些父母最开始会拒绝,但随着孩子满地打滚哭闹升级时,无论时出于在外不能丢了面子、还是心疼孩子等各方面的原因,都会妥协去满足孩子的要求。

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后,孩子就会知道“这种方式”对家长是有效的,从此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当父母的“不行”转换成“行”时,孩子的坏毛病会被惯得越来越多。因此要理智客观的分辨哪些是“行”,哪些是“不行”,不行时,就一定要拒绝孩子。

二、用物质来满足孩子

一些父母忙于事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或是承诺了孩子的事情突然没有办法做到,就会用物质来填满,或是去弥补孩子。例如给孩子买她喜欢的玩具,给她买各样的衣服、零食等等,用来安慰孩子。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经常在物质上弥补孩子时,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觉得物质比其它东西都会来得更加重要,物质可以填补一切的东西,也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扭曲的认知。

并且,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养成一种得到物质是稀松平常的心里,反正无论怎么样,最后父母都会用物质来满足他们。所以,父母忙的时候需要告诉孩子实情,取得孩子的理解,或者常常与孩子电话沟通,让他们知道虽然父母在忙,但父母还是常常关心他们,爱着他们。

三、娇惯孩子不做家务

曾有一篇新闻提到,某大学生开学时是妈妈陪着进学校的,只因他在家从来不干活,离家上大学竟连床铺都铺不好。很多父母、长辈会过分的宠爱孩子,在家里舍不得孩子参与任何的家务劳动,怕她洗碗打碎碗,扫地扫不干净,重活干不动……长大后又觉得干家务耽误孩子的学习,最后就干脆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了。

然而,有人说:“世上没有天生的懒孩子”,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才会导致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性。小的时候不帮助孩子养成勤劳的好习惯,长大后就很该扭转孩子的懒惰习性。要让孩子参与劳作,让他们知道东西不是白白得到的,而是需要靠劳动换取的,父母也是这样劳动来换取家庭所需。孩子是家中的一员,不应该把他们屏蔽在外。

四、过分地表扬孩子

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需要常常鼓励和支持,因此他们会把表扬的话挂在嘴边。这样做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同时也会使孩子变得骄傲自满。例如有妈妈常常夸她的女儿:“你是最棒的!”这样的话说多了,一个7岁的孩子并不能很好地去消化这些夸奖时,她会变得膨胀而骄傲。当她一件事情并没有做到最棒时,她就会陷入消极、自责和低落的情绪当中。

因此父母需要合理、合宜地去夸奖、表扬孩子,也要在表扬的同时去引导孩子做的不足之处,而不是一味地用表扬去使孩子高兴,而令她看不到自身的不足。

五、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有种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可爱、机灵又懂事;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还能帮父母做家务;别人家的孩子乖巧听话,不惹父母生气……很多父母会看别人家的孩子各种好,而自家的孩子怎么就是比不上。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她的优点与缺点,父母需要去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去与别家孩子的优点比较。每个孩子都不同,不需要每一个孩子都长成一模一样,学成一模一样。过多的比较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变得萎靡和消极。

六、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有些家长会表示,孩子还这么小,他们需要什么隐私?隐私是每个人隐藏在心底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再小的孩子也有。当然,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的生活空间、人际关系、阅历等方面越来越丰富后,隐私也会越来越多。父母要去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随意闯入孩子的私人领地,甚至是不经过孩子的允许随意翻动他们看为隐私的东西。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时,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阴影。当父母想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时,应该正面、坦诚地与孩子谈话,在言语和行为上去尊重、引导孩子。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