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历史钩沉】南京大屠杀80载 她用一分钟时间让全世界铭记这位女传教士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12月14日 09:35 |
播放

若把人类历史看作一卷动态胶片的话,其中可能不少一张张“全黑”的底片。

那些是人性的罪恶被暴露的最彻底、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值得铭记与反思的时刻。比如耶稣钉十字架时遍地黑暗、比如数百万犹太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被杀....

而1937年的12月13日开始的六周里,30万中国人被侵华日军残忍的杀害,罪恶如注,黑暗滔天,灭绝人性,这段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的历史注定要被铭记。

80年前的这一天,古城南京沦陷,在随后如同地狱般的六周时间里,30万中华同胞惨遭侵华日军屠杀——每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
80年后的今天,我们即使隔绝岁月回望仍能感受那段黑暗历史的凝重和沧桑。
而黑暗之中,那么那些人道主义的行为焕发者不朽的光辉和温暖,这些人的名字也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愈发闪亮。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应该告诉全世界。”90后的在美留学的南京女孩骆翼云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

她的梦想如愿实现,这个短片今年11月22日入围国际艾美奖青年创意组评奖,最终在两百多部入围短片中突围,前不久获得“女性和平使者”单元最高奖。恰逢12.13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在中国的各种媒体上也引起刷屏。

短片的名字颇有意味,叫做《金陵止戈人》,英文是The Peacemaker From Nanking,意为“从南京而来的和平使者”。

60秒,既要讲清楚一个小故事、又要让不同背景的中外观众代入进去,还要揭开拍摄此片的初衷。
想一想,都感到不容易。
然而,骆翼云做到了。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国的女孩想去伊拉克做志愿者,这样的动力来源于她的外婆——一位曾经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明妮·魏特琳所救的普通的中国老百姓。饮水思源,她也愿意今天继续这样的脚步去到世界那些危险的地区,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名和平使者。

骆翼云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对于绝大部分国外观众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她希望用有趣而有教育意义的短片让更多观众开始了解这段历史。而且出现具体的人,并且从当下的故事入手,更容易代入,尤其青年人更喜欢这种叙事方式。

而在短片最后,出现的是:“纪念在二战中解救上万南京人的明妮·魏特琳”。

为何让“华小姐”明妮·魏特琳成为全片点睛之笔?

骆翼云说,当她看到国际艾美奖青年创意组评奖的主题“女性和平使者”,“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常听外婆提到,救了很多南京人的‘华小姐’(魏特琳)。在我心目中,拍摄一部与魏特琳相关的短片,与主题是最合适的...魏特琳是南京人心中,真正的‘女性和平使者’。”

她自言,从小在南京长大的她,精神上也受到“华小姐”故事的感染。所以,短片也采用了一种类似类比手法,比如片中的中国女生年龄设定在20出头,要去伊拉克做志愿者。而魏特琳也是20多岁在美国读书时来到中国做志愿者,透过这样的隐喻,让人感到这样的精神在延续。

那么,她希望让全世界都知道的这位“华小姐”是谁呢?

“华小姐”,是指很多老一辈南京人心目中的救命恩人魏特琳。
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子,在南京大屠杀中保护了上万民难民。中国难民称她为活菩萨,美国人叫她救人性命的英雄,南京人称她为“南京的守护神”。

魏特琳,1886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科尔小镇,因家境并不宽裕,她很小就给铁匠的父亲做帮手,因为贫穷12岁时她还曾被送到邻居家生活,甚至有过子冬天最冷的几个月放牛的经历。为了挣学费,她也在学生时代打过各种零工。这些经历都让她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勇敢的个性。


魏特琳传记中的资料图片。

1912年,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的魏特琳加入了海外基督教传教士联合会,被派往中国。初到中国,她花了两年时间刻苦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且根据自己的姓Vautrin按照谐音起名“华群”,不少
中国人对她的华小姐”由此而来。

魏特琳对推动中国的女子教育功不可没。可以说,她对中国这个陌生国度的女人们有一种仿佛天生的使命感。
她来中国最开始是在安徽,看到女子大多不识字,尤其完全不能认同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便立志推动中国女子教育,排除万难创办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

1919年魏特琳应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以后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聘,任教育学系主任兼教导主任,一直在这里工作到1940年5月,曾两度代理金陵女子大学院长。她掌管校务期间,修建新校园,增设教育行政管理课程,培养女中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才,鼓励女学生担任教师,在中国首开学生教学实习制度。魏特琳认为,这些都是推广中国女子教育的基础。

同时,魏特琳古道热肠,尤其对服务穷苦人有天生的责任感。她不仅透过募捐在学校附近买地盖教室专门招收附近的贫困孩子,而且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献身社会,为穷苦四邻服务,比如为附近的妇女开课讲授卫生知识,每周两次为校园四周的贫民看病等。


魏特琳在金女大(中)期间。

“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弃中国”

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工作的20多个年头里,她最闪光的时刻就是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即使面对多次的威胁和警告仍然毅然选择留守,把“东方最美校园”变为收容妇孺的难民所,收留和保护了一万名以上的妇女儿童。

1937年11月下旬,已经攻占上海的日军开始分兵三路包抄南京。当时一些在南京的外国教授商议如果南京危急,仿效上海在南京建立难民安全区。时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长的魏特琳主动提出一个方案:将金女大作为难民安全中心。

12月1日,留守这里的的仅剩下魏特琳和十几名中国员工。这之前,南京已遭遇了长达4个月的疯狂大轰炸,南京已经是满目疮痍。也是在这一天,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召集所有还滞留在南京的美国公民发出警告说:“再不撤离,以后我们将无法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魏特琳的回答是: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开中国!她在大使馆出示的“无论如何也不离宁”的文件证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姓名……事实上,这已经是她第四次郑重拒绝美国大使馆要她离开南京的请求。

魏特琳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我认为我不能离开……就像在危险之中,男人们不应弃船而去,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南京,魏特琳第一次目睹了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感到震惊与愤怒。12月16日她在日记中写道:“今晚一辆载有8———10名女子的车子从我们这儿经过。当车子开过时,她们高喊‘救命,救命’。街上和山下不时传来的枪声,使我意识到又有一些人遭受悲惨的枪杀命运,而且很可能他们不是士兵。”

从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开始。许多日兵进入民宅搜查,见到女人或是就地强奸,或是拉回部队配给士兵轮奸。大多数被害女性都在事后当场被杀死。魏特琳在日记中写倒:“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找到!”

作为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所,有大批女难民涌入金女大。“(12月17日)又有许多疲惫不堪、神情惊恐的妇女来了,说她们过了一个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断地光顾她们的家……丈夫们被迫离开卧室,怀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虽然学校是中立区,并且拥有日本大使馆官员写的不许日本兵进入的手令,但日本兵根本不当回事,来到这里想发泄他们的兽欲。每当这时,金发碧眼的魏特琳出现并大声叱喝,这些疯了的日本兵才会有所收敛,但有时也用武器威胁她,甚至动手打她。当时被魏特琳藏在这里的中国守军营长郭歧在他的《陷都血泪录》中写说:“日本兽兵如果来了,要进去的话,她(魏特琳)即不顾一切地抵抗不准进去,说理不成,有时动武,同兽兵搏斗。听说一次被日本兽兵打了几个耳光,人人为她担心,然而她始终如一地奋斗到底。”

本来魏特琳估计将有2700多名难民来避难,但由于日军疯狂地强奸、屠杀,惊恐万分的女人和孩子们纷纷涌入,最多时在一天里面超过1万人,她们大多一无所有,魏特琳要向这些难民提供吃住,并且要尽力承担他们的安全。她还一直想方设法改善难民的生存环境,比如请外国医生为难民看病、打预防针,为儿童弄来奶粉和鱼肝油,为女难民开办学校,补习文化知识……难民们叫她“活菩萨”、“观音菩萨”。

在那些孤立无援、极度恐惧的中国人眼里,魏特琳就是希望的化身。

魏特琳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产还有她的《魏特琳日记》。这些都成为珍贵的史料。从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魏特琳几乎每天以日记的方式记述在南京生活的所见所闻,这些都成为珍贵的史料,也成为南京大屠杀不可磨灭的记录。

临终遗言:我有两个生命的话,仍愿为华人服务

即便是在大屠杀最黑暗的日子里,魏特琳也没有流露过一丝放弃或绝望的情绪。但目睹和耳闻的那些残酷和苦难,却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激荡、发酵,渐渐压垮了她的神经。她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

1940年5月14日,在多方的劝说下,魏特琳离开南京回美国治病。然而,令人伤感的是,虽然魏特琳努力恢复,到那时日军在南京城中的暴行使魏特琳精神受到严重创伤,精神走向崩溃。
1940年10月20日魏特琳写信告诉她的朋友说,“不管我多么努力不再去想别的事,但是,我的精神似乎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崩溃。”

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位一向坚强倔强的女性却选择了打开厨房的煤气,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时才55岁。
魏特琳死后,朋友们在她的枕边发现的唯一遗物,是一张沾满泪水的金女院避难孤儿的照片。
她临终前说:“我有两个生命的话,仍愿为华人服务。”

魏特琳去世后,墓碑上雕刻金陵女大平面图,并用中国隶书加刻 “金陵永生”四个字。其雕像至今仍矗立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