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访谈】一80后基督徒青年对中国基督徒阅读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作者: 姚颂恕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12月29日 19:52 |
播放

12月22日,一个由张家明所著《2016中国社会各阶层阅读报告》发布,在互联网上引起许多目光,犀利解读中国个阶层人群的阅读状态,其中提到:“洗脚的人比看书的人多,开足浴店比开书店挣钱,这就是当下中国的阅读状况。剖开中国各阶层的阅读秘密,年底各种“年度好书榜”很少会符合大众阅读的趣味,他们也许更愿意坐在软皮沙发上,享受着足底按摩,缓缓地打开一条来自某新闻APP的推送:林志玲年过四十身材火辣,范冰冰肤白貌美娇艳十足……”

这个目前中国社会各阶层阅读报告吸引了浙江一位在城市居住的80后的基督徒付弟兄的关注,并分享给他周围的基督徒们。他由衷的同意和感叹说:“这就是当下中国的阅读状况。”与此同时,也引发他开始思考时下的中国基督徒阅读现状。

“基督徒们阅读呈普遍碎片化,爱买书,束之高阁,大量微信文章代替读物,乐此不疲!多用麦种出版和改革宗大部头著作镇压书柜……主内出版机构成功出版和推荐了好书,却在推动阅读上乏力,肢体间聊书不敢深聊,怕露馅……(这是)一个渴望深刻、内心饥渴,却鲜有阅读的时代。”他也感叹说,简单而言,他对目前中国基督徒的阅读情况并不乐观,当然他也坦然自己也并非好读书之人,自己也是有需要改变之处。

他的分享和感叹也引来不少基督徒的评论和回应,:
“是的,我书买的很多,但大都束诸高阁。”“我是非常惭愧,许多买来做样子,根本不读,玩手机微信泡脚的时间远多于看书……”“我记得好几年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到中国人的读书习惯在世界上是很低的。一年读不到一本书,而日本人每年读10本以上。不知道是否记得准确。”“商业化社会里,每个人的职业基本都被螺丝化了,很难会有大段的时间用来连续阅读,这就需要平时充分利用断断续续的闲暇时间用来看书了,比如上下班地铁上。”

日前,基督时报邀请付弟兄分享了他对这个话题的分析和反思,他谈到目前中国基督徒在阅读上整体一个大的现状,以及基督徒的书籍出版情况等等。

首先,就目前观察来看,中国基督徒阅读量普遍低下。

付弟兄说,基督徒阅读量低下这样的现象,普遍性应该是有的,并且很有可能占中国基督教界的很大比例;但是从统计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付弟兄表示他并没有看到、也未亲自做过严格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所以整体上这样判断是属于感性判断和趋势判断。这个结论,付弟兄主要通过与身边或者微信上不同地域的年轻基督徒的交流中得出,他发现,从00后、90后到如今40岁的基督徒当中,阅读量低下的读书特征比较明显。

同时,主内出版机构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情况。

付弟兄认为:“主内出版机构成功出版和推荐了好书,却在推动阅读上乏力。”
他从“冰”“火”两方面分析了中国主内出版机构的现状。

从“火”的一方面,付弟兄分析到,主内著名的公众号,比如橡树文字工作室,他们自身队伍资源素质强,眼界更为开阔高远,能够自己组织翻译和遴选经典读物进行推广。最重要的是他们翻译、引进基督教读物后会将其挂靠在国内著名出版社(比如上海三联出版)名下。而且从整体看,国内的一些出版社(非基督教背景,但是可能如上面所述有基督教人士的推动和挂靠)出版了很多基督教有关的书籍,比如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亨利.克劳德博士《改变带来医治》,华文出版社则出版了作者同样是亨利.克劳德博士的《负责力量大》,另外《天路历程》和路易斯的书本身就得到国内出版社的看重从而得以屡次再版等等等等。

付弟兄认为,基督教书籍在中国有这样的出版成果,使中国基督徒甚至是非基督徒受益,要感谢诸如橡树文字工作室等主内事工和看到基督教书籍的价值并愿意出版基督教书籍的出版社们。很多出版社发现并看重基督教与有关历史的价值,看重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从而愿意出版它们,比如前几年赫赫有名的《光与盐》系列。

付弟兄还列举了一些比较低调而小众的出版社,他们在引进基督教书籍时注重其作者的文化学者地位。比如《迥别的祝福》(庄祖鲲著 华文出版社)。

关于“冰”的一方面,付弟兄提到了两点。第一点,就是中国政策和国家意识形态大环境的影响,而另一点就是基督教出版机构本身的问题,即“推动阅读上的乏力”。

但是付弟兄也同时提醒到,“阅读乏力”其实更多的是指基督徒们自身的表现。他认为主内公众号和出版机构在推读者阅读方面已经做得比较职业,也就是说常规的商业化手段,他们已经做得相当专业。因为它们多是盈利性质的机构,必须要做销量、冲业绩、做口碑、拓市场,所以这方面是不需要动员的。当然许多主内机构和公众号是比较有情怀的,主内同工建立这些机构具有符合圣经教导的异象和使命,从而为了推动基督徒阅读而介绍更多基督教典籍。但是这个推广的效果,是需要通过基督徒读者自身的购买行为和阅读行为的反馈的。

基督徒阅读乏力的六种表现

付弟兄列举了6点中国基督徒阅读乏力的表现:
1.买的书多,阅读地很少,束之高阁,这一点我们都不陌生,书仅仅是为了充门面。
2.浅尝辄止。可能知道书名,可能粗略的翻过——很多时候基督徒看一本书是为了找到大家提到的某句话,或者查阅某个主题和段落,但是真正完整阅读的却很少。
3.叶公好龙,这是付弟兄认为比较尖锐刺人的一点。
叶公好龙,也就是说我们并非真正热爱去阅读,我们阅读的动机可能是从众的,可能是“觉得重要”。而 “觉得重要”和“喜欢去读”之间是有很大差别和本质的不同的。甚至有的时候是为了体现我们的素养和品位、甚至为了谈资,去收集、收藏一些大部头的神学书籍,但是读的少。
付弟兄同时表示他绝对不否认、排除信徒渴慕的因素、追求的因素。“比如可能是教会和小组圈子里提到这样一本书,我们就去购买了,可是认真的读的人寥寥。没有下文了。”
4.功利性的阅读。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时候身边的基督徒肢体的阅读是带有功利性的,是为了解决特定的人生阶段中出现的某个现实问题在基督教书籍中寻觅“工具书”“辅导书”。比如婚姻辅导类书籍、探访技巧类书籍、安慰事工和心理辅导类书籍等等;再比如寻求阅读快餐化的灵修书籍,以此来满足自己不规律、不系统、苍白的日常灵修生活……总之,遇到困难了,便去寻找相关的书籍满足自己的需要。
5.反智思维作祟,过度“圣经之上”。很多弟兄姐妹和部分教会认为读圣经是根本,其他属灵的书籍、信仰类的书籍看多了,也是“小学的知识、世俗的知识”。付弟兄表示,这是一种反智的表现。
6.没有培养真正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这个可能是我们整个中国人阅读的表现,整体性的“差评”和肤浅。我们不热爱阅读、不重视阅读、没有阅读的文化,读书传统上追求“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造成我们没有可预期的、实实在在的实际利益,我们难以沉下心来阅读,兴趣显得非常稀缺和奢侈了。”付弟兄评价到。
付弟兄同时肯定,在教会里还是有很多单纯的基督徒读者,他们从主日学和大学团契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能比较系统地进行阅读。同时他也相信,教会的教牧人员和服侍人员能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的,并且通过阅读不断充电。

中国教会对信徒的阅读重视情况

付弟兄说:“我所看到的教会讲台和牧者平常还是较为积极鼓励信徒阅读,我是指城市教会。一般在讲道中或者80后90后团契小组中介绍系统神学的著作,介绍某个国内外著名牧者的书,或者历史上伟大的讲章,教会历史上重要人物的著作。”

付弟兄提到自己所接触到的一些乡村教会,发现他们的讲台会鼓励信徒多读圣经,熟练阅读和掌握,比如背经计划;而在浙江沿海台州和温州地区的农村教会(城市教会先不谈)较为发达,带领者的眼光和思维都比较长远更新,会更加注重阅读一些,这些农村教会里会有专门的青年事工和主日学儿童事工,并且会有专门的主日学教材、小组学习材料、读物推荐等;而老一辈牧者中多推荐读经听道。

(本文为基督时报独家稿件,文中观点仅代表发言者立场,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